多次反转,后脊发凉,今年最好看的电影就是它!
本文来自豆瓣用户@一吃就胖 的影评丨
作者公号:这胖子爱看电影(fatmanmoive)丨
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的优质内容丨
《网络谜踪》(Searching),绝对是目前全美最火爆的电影的之一。
目前豆瓣8.7分,好于97% 悬疑片!这已经是“神作”的得分水平。
国外观众对《网络谜踪》也给出了一致好评。烂番茄得分超90!
一句话简评:《网络谜踪》正在革电影的命!
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,《网络谜踪》红到发紫,受到影迷的狂热追捧。在电影节上小规模放映后,索尼影业“慧眼识珠”,以5百万美元价格买下了其发行权。
在全美正式上映之后,该片已拿下近2亿美元的票房,以黑马姿态傲视群雄。想想其超低的拍摄成本,《网络谜踪》的投资回报率可能相当吓人。
《网络谜踪》原本是导演和制片人的无心之作。
两人原本只想拍一个有植入广告的商业短片,可在拿到投资人毫无诱惑力的资金后,干脆一不做二休,把这部“毕业作品”扩展成了一部悬疑长片。
虽然只拍摄了13天,但两人却花了2年多的时间完成剪辑。
于是,我们看到了这部包裹着传统好莱坞叙事模式,但整体形式异常新颖的革命性电影《网络谜踪》。
整部影片,有着强大的共情能力,新颖的叙事技巧,这让原本普通的故事被讲述的绘声绘色,精彩纷呈,十分带感。
整部电影都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完成整个叙事,《网络谜踪》讲述了一个“消失的女儿”的惊悚悬疑故事。
在第一幕完成屏幕电影类型展示,塑造人物形象和关系之后,激励事件很快发生——男主角David Kim的高中生女儿Margot突然失踪了。
在失踪前一晚,Margot给David打来了两通电话,一次视频邀请,可因为时间太晚都被David错过。
第二天,David发去无数短信都没有收到回复。渐渐地,David发现事情不对,他联系到女儿的钢琴老师希望获得信息,结果对方说Margot已经停课留个多月。
David为了寻得女儿Margot的踪迹,只好通过女儿的笔记本电脑搜寻蛛丝马迹。
通过各类社交平台软件,我们“沉浸”式的和主角David,以同样的视角开始发现线索,一步步接近恐怖真相:作为父母,David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女儿Margot。
平时在他面前的乖乖女,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“另一面”。
《网络谜踪》如何把这个不算太新颖的故事讲得“声色俱全”?
一靠形式,二靠共情。
其实,《网络谜踪》开篇的第一幕,讲述一家三口关系的场景借鉴了《飞屋环游记》的开场,但却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的。
演员之一的黛博拉·梅辛在看到《网络谜踪》的剧本时彻底惊呆了:
"电脑光标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.......剧本的绝大部分都不是对话,也不是人物行动,它和传统的电影剧本截然不同。"
影片中,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鼠标移动,操作电影的伪“现实”镜头,这些精心剪辑,预埋伏笔的叙事方式是影片最为特别的地方。
这和之前大热的同类型影片《解除好友2》非常相似。
两部影片都抛弃了传统的叙事视角,用网络时代的象征——电脑和手机屏幕代替了镜头语言。
早在2015年,电影制作人提莫·贝克曼贝托夫就创新性地开始用电脑屏幕讲故事,后来便给这种形式取名为屏幕电影(Screen Movies)。
这种电影会刻意混乱叙事视角,让观众和角色一齐陷入“看与被看”,“参与围观和被围观”的双重情景中。
观众有了高度的介入感,很容易与角色产生同情性。
更厉害的是,屏幕电影靠着后期特效和剪辑,可以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信息,这为故事埋下伏笔,制造转折逻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
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,对于那些电脑和手机屏幕上的图标实在太熟悉了。加上各大如数家珍的社交网络平台,直播平台的展示,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,获得了久违的参与感。
《网络谜踪》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,是为这个“永不下线”,生活在线上的我们而拍摄的寓言性电影。
在一波接一波的转折反转中,我们看出了电影想要传达出的主题: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因为科技和网络的存在而产生了改变。
影片中,David需要在网络上和电脑中寻找线索,是因为这个时代,人人都会把自己的一切首先上传的网上,而不是向家人倾诉。
设计平台上的陌生人也许更适合谈心,彼此保持着安全的距离,不会因为亲密很产生担忧和尴尬。
David更是把自己伴随女儿成长的一切经历都记录在网络和硬盘中。
甚至连逃避追忆亡妻的方式都是把那些视频和图片丢进电脑的“垃圾桶”里。人们习惯性把大脑,特别是记忆交给网络和硬盘,这是一柄双刃剑。
《网络谜踪》并没有如《解除好友》一样全盘否定网络对于人类消息安全的侵入。
的确,Margot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各类信息,为她的“这次”失踪埋下了伏笔,让人知道了关于她的一切,一旦对方有邪念,便可利用这些信息,戳中她的软肋。
但,另一方面,我们也看见David利用网络搜索,得到了关键性的信息,完成了几次“绝境逢生”大逆转,制造了多次故事转折。
所以,网络的存在本身并没有对错,而在于使用它的人究竟抱着何种目的。
如果没有网络,没有电脑,David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庞大的信息搜集和筛选,这极有可能改变故事和其女儿最终的结局。
网络和电脑屏幕的确对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造成了影响,但究竟是产生隔阂,还是方便了连接,决定权其实还是在使用者自己手上。
网络和智能设备只是为人的交流提供全新的方式和另一种媒介。
导演对于网络的态度可能和影片最终的“上扬”走向一致,网络能够拯救人类,就像David最终能完成“找到”女儿的心愿一样。
影片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体验感,也触及了电影制作的各个方面。比如演员的传统表演方式就受到了挑战。
黛博拉·梅辛表示:
"对着屏幕表演肯定更难,因为你无法向传统的表演方式那样,和演员进行沟通,交流对戏。演员之前失去了互动,那种电光火石,相互激发彼此的情绪和灵感的神奇感受消失了。演员需要极大的发挥想象力,想象对方的反应,以便做出回应。"
男主角约翰·赵笑称:“完全是在对着空气表演!”
在《网络谜踪》里,无处不在的是演员和各个屏幕之间的紧密关系。
每一个镜头都需要用一个屏幕来展示,包括这个画面出现的原因,都需要给出逻辑说明,从电脑荧幕到手机屏幕,再到微型记录摄像头,每一次视角的转移都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。
屏幕需要给出更多的信息,去推进故事,引发剧情,提供张力。
在这方面《网络谜踪》做出了成功的尝试。
悬疑片类型元素似乎天生就适合屏幕电影,两者结合,如鱼得水。
网络、社交平台就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,你不会知道当你选择点击之后,会得到什么东西。
这正契合了悬疑片的本质,探索的欲望,对真相的渴望,还有对于未知的焦虑。
《网络谜踪》利用屏幕电影的形式,借用网络时代话题的共鸣,重新包装了一个好莱坞式的悬疑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。
《网络谜踪》极有可能开启了又一场电影革命。
13天拍摄,2年剪辑,靠电脑屏幕就讲了一个悬疑故事。极小成本,却成为今年北美票房最大的黑马,今年必看的悬疑惊悚片是也。
< END >
RECOMMEND|往期精选